村网通总站 大原三村 379766.nync.com 欢迎您!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过去多年来被忽视的劳动教育重回大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谈到劳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应重视农业劳动的教化价值,他说,“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可以说中国人所崇尚的许多美好的品质,都是在农业劳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农业劳动对人的这种教化作用,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务实、勤俭、钻研、忍耐,朱启臻认为学生可以从农业劳动实践中领会太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承,而最关键的传承则是“诚实”,“其他的劳动或许可以造假,但农业劳动不行,因为你欺骗不了土地,你骗土地,它就不长东西”。
农业劳动,不仅是创造财富
新京报:你对农业劳动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朱启臻:我是研究农业社会学的,大约在20多年前,我就开始研究琢磨和研究农业劳动这个行为了。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农业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可以赚钱,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业劳动远不止赚钱那么简单,农业劳动还会给人类提供生态、景观、水土保持等多方面的价值。比如农业景观,大片的油菜花田很好看,这都是农民种的,但农民不会因为景观而获得报酬。事实上,农业文化的边界比一般人想象得更大,我们的传统社会是农业文明,农业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部分,这些文化,恰恰就是在千百年的农业劳动中逐渐形成、积累而来的,同时也仍旧保留在农业劳动中。
新京报:你曾经说过,农业劳动可以教化人,是否就是这个原因?
朱启臻:举例来说,都说农民务实,觉得这太保守,其实不然,这恰恰是农民的优秀品质,眼见为实,不盲目追求不确定的结果。这和农业劳动的特点有关,农业生产是有周期的,劳动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效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谚语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种地的时候,不可以说我们先种上,长不长再说。所以一定要务实,要踏踏实实来。类似的还有很多,可以说,中国人所崇尚的许多美好品质,都是从农业劳动中形成的,所以今天才要格外重视它。
在农田里劳动过的人,不会浪费食物
新京报:能否详细谈谈,农业劳动对人的品格形成有何作用?
朱启臻:教化的形式很多,内容也很多。首先,人们会懂得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因为农业劳动要借助自然来完成,要在农田里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了解自然的规律,懂得按规律办事,而不是去破坏自然的规律。其次,农业劳动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劳动,人们会在劳动中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艰辛。一般来说,只要是在农田里真劳动过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品质——不会浪费食物,因为他们知道食物是经过怎样艰辛的劳作才获得的。现在很多学生不知一粥一饭的珍贵,在食堂里随随便便就把那么多食物扔掉了,如果他们经历过一个完整的春种秋收的劳动,肯定知道应该珍惜粮食,同时也懂得尊重农民、尊重劳动。
新京报:能否具体讲一下怎么学会珍惜?
朱启臻: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起来是形容农业劳动的,但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总是准确,事实上,农业劳动并不总是能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在整个农业生产的周期中,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因素太多了,可能一场大风雨就可以让你颗粒无收。如果一个人有过这样劳动却一无所获的经历,他肯定会更懂得珍惜。
农民是最有科学素养的人
新京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劳动本身也在变化,那些经验和意义,还会存在吗?
朱启臻:生产方式变了,但有些东西并没有变。而且,生产方式的进步,恰恰说明了农民的另外一个品质,即他们是最有“科学素养”的人。这看起来很奇怪,曾有一个机构做过一个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农民群体的科学素养最高,他们以为弄错了,找到我,让我分析一下错在哪里,我告诉他们,没有错,农民确实是最有科学素养的人。
新京报:有什么理由依据吗?
朱启臻:首先,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接受和利用科技的能力,比任何群体都强。城市里的人们,会随时更换最先进的手机,但用来干什么呢?玩游戏?农民不一样,他们有切实的需求,他们总是在琢磨,怎么浇水、怎么施肥、怎么寻找更优质的品种,让庄稼长得更好,他们的劳动非常艰辛,因此会想方设法利用机械、科技设备,减轻劳动强度。所以说,农民是一群天天琢磨科学技术的人,尽管他们可能自己也没意识到,但事实就是如此。在今天,我们鼓励青少年参加农业劳动,其实也可以借此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诚实是农业劳动中最重要的品质
新京报: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是传统农业的普遍规律,它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朱启臻:农业劳动的周期性,最能培养一个人忍耐、坚韧的品质。工业劳动也是劳动,但农业劳动的周期性,使得劳动和收获之间,有一段很长的间隔,这个过程中不能急躁,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是不行的,要学会坚持,学会等待。农民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坚韧,有耐力,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尊重劳动对象的生命特点,种下一粒种子,细心地呵护,慢慢地等待,等待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坚持不下去,着急收获的人,往往会一无所获。
新京报:所以,这种启发或教化,不仅和劳动有关,也和生物生长的规律有关吗?
朱启臻:农业劳动的过程,会培养人尊重生命的意识,不论是种植还是养殖,劳动的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有它成长的规律、生存的方式,只有懂得培养、呵护的人,才能获得最好的收获。
新京报:您认为在农业劳动中,人所能养成的种种品质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朱启臻:我想最重要的是诚实。农业劳动是最做不得假的,其他的劳动或许可以造假,但农业劳动不行,因为你欺骗不了土地,你骗土地,它就不长东西。人们说农民老实,这甚至在某些时候成了贬低。但这恰恰是农民最可贵的品质,也是整个人类社会中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同题问答】
关于农事劳动课
1、如果时间是生命的刻度尺,那么,您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都参加过哪些课外劳动,留下了哪些印记?
朱启臻:我们的学生时代,是劳动为主、学习为辅的时代,劳动是第一位的,那时候在农村,天天都要参加农业劳动,地里所有的活儿都要干。
2、现在回味起来,那些劳动让您感受到什么?
朱启臻:童年的记忆,几乎都和劳动有关,我学会了劳动,也学会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现在一些年轻人看不起农民,嫌人家脏,人家坐过的椅子他都不坐,但我们这些参加过农业劳动的人,永远都不会,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劳动者。
3、针对当前的城市条件,您认为学生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
朱启臻:我们国家重视劳动教育,不少地方也都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比如北京每年都有中小学生的“社会大课堂”,其中就有体验农事活动的内容。问题在于,一些活动仍有流于形式的现象,让城市里的孩子去农村参加一次农业劳动,但大部分都是郊游、娱乐性质的,最多也就是一次农事体验。农业劳动对人的教化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在这方面,可以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可能有人觉得大城市里参加农业劳动不容易,其实不然,前些年我做相关研究时,就有学校在校园里开辟了农田。即便没有这样的条件,去郊区也不难,现在交通这么发达,定期到郊区农田中参加劳动,并不是不能实现的。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来源: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